那些消失在我们视线的补锅匠 回忆的片段

来源:阳光网名网 1.74W

导读:我们的童年,是许多朋友闻所未闻的。锅子烂了一点点补一补还可以继续使用;碗破了,锔一锔继续盛饭。补锅、锔碗在我们小时候是一种专门的手艺。那个时候干这些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,基本上都是一些北方人,手艺都特别的好。

那些消失在我们视线的补锅匠 回忆的片段

我们的童年,是许多朋友闻所未闻的。锅子烂了一点点补一补还可以继续使用;碗破了,锔一锔继续盛饭。补锅、锔碗在我们小时候是一种专门的手艺。那个时候干这些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人,基本上都是一些北方人,手艺都特别的好。

记忆中的补锅匠都有一身装备,头戴一顶久经烟熏火燎已经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的“解放帽”,耷拉着“帽舌头”,纵横皱纹,深深地刻在胡子拉碴而又黑乎乎油亮亮的脸上,干活时常把抽了一半的香烟掐灭夹在耳朵上,等稍微消停一下的时候再吞云吐雾“享受”一下。衣裤没有什么特色,也就是工作时脖子上系一件能遮住膝盖的粗布围裙,手臂上套一付束袖的护袖,尽量不弄脏或弄破衣裤。

他们所有的行头一个肩膀就可以扛着走。扁担的一头,一只特制的木盘内放一只小炉子、一只内装碎煤块的麻袋,白铁剪刀、钳子、锤子之类的工具。另一头是一只特制的工具箱,工具箱的底部是一个不大的手拉风箱,风箱上面是两层小抽屉,这些抽屉内放着一些小钻头、瓷灰、巴锔、凿子、钳子之类的工具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这头还挂有一个用牛皮筋带动旋转的土钻头,据说钻头是金刚钻的,它的用途是修补瓷器打巴锔钻孔用的。“没有金刚钻,揽不了瓷器活”,这句俗语就是由此而来。补锅匠的“生产资料”,因其两头皆各有四根绳子系起,由扁担穿过挑起,前后共有八根绳子系着,老镇江们背后对这些手艺人也称之为“八根系”。大人们教育小孩子好好读书,要不长大了只能挑“八根系”。

补锅匠们都没有固定的摊位,或者店铺,他们都是走街闯巷的吆喝,还一边叮叮当当的敲出声音,把声音拖的特别的长:“补锅哦!”这吆喝声很特别,“补”字音低短促,“锅”字既高亢又为长腔,“哦”字复归于短促低音,这种吆喝声在深幽幽的老街小巷中回旋、摇曳,传得老远老远的。

家里的妇女听到声音后,就会把家里烂的锅,坏的碗来出来,还要进行一番讨价之后,补锅师傅就可以他们的工作了。

我曾听一位补锅师傅“吹”过,这门手艺的诀窍有三点:一是铁水要熔透发白炸出火花,“火候”才到;二是布卷的挤压,劲用大了巴锔落了,强度不够,用不了多久就会掉,劲用小了,巴锔的铁水膨在上面,看起来难看,用起来绊锅铲;三是茬口要绝对清理干净,否则铁水是粘不牢的。

如今这些传统手艺在慢慢的消失,偶尔还能够听到村里的老人们在谈论,心里还在不停地叹息

热门标签